金河岸边股票配资网首页官网,杨柳依依;拐枣林中,果实累累;千亩茶园,绿意盎然。在秦巴山区的生态画卷中,安康旬阳市神河镇始终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贯穿发展全程,以“生态筑基、产业富民、宜居提质”为路径,通过打造示范标杆、培育特色产业、筑牢环境底色,让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,走出了一条山区乡镇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。
“千万工程”破局:烂泥滩变身“幸福街”
昔日金河口社区,河边滩涂泥泞不堪,垃圾堆积、环境杂乱是常态;如今走进这里,平整的河堤蜿蜒延伸,错落有致的庭院里瓜果飘香,“庭院经济示范一条街”成为村民眼中的“幸福打卡地”——这是神河镇推进“千万工程”的生动答卷。
展开剩余79%神河镇以金河口社区为“千万工程”核心示范点,聚焦“脏乱差”痛点,大刀阔斧推进环境改造:清理河道淤泥、拆除破旧棚屋,在昔日烂泥滩上建起整齐的河堤步道;引导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闲置空间发展“微菜园”“微果园”,打造“一户一景、一院一韵”的庭院经济。如今,这条示范街不仅是“颜值担当”,更成了“增收渠道”——村民种植的蔬菜、水果通过邻里直供、市场售卖等方式,在家门口实现“美丽变现”。
“自从修好河堤,我每天下午都来溜达!以前河边又脏又乱,现在水清树绿,走一圈浑身舒服。”村民张大姐的话,道出了大家的共同感受。环境的蝶变,不仅改变了村民“宅家看电视”的休闲方式,更让“推门见绿、出门赏景、随手增收”的日子照进现实。
特色产业赋能:生态资源变“富民资本”
神河镇深知,生态是最大优势,产业是发展根基。该镇立足山地生态禀赋,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,让“沉睡”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村民增收的“活资产”。
在王义沟社区,千亩拐枣林正喜结“金果”。社区瞅准家家都有房前屋后种植拐枣的习惯,大力推广拐枣种植,村集体新建拐枣酒加工厂,通过“村集体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收购鲜拐枣深加工成拐枣酒等特色产品,延伸产业链条;同时以“生态种植+精深加工”为方向,打造千亩拐枣示范林,推动拐枣产业标准化、规模化发展,让耐旱、易活的拐枣成为“生态经济树”。目前,示范林带动周边30余农户增收,每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,昔日的荒山变成了“增收林海”。
在屋场村,荒废近半个世纪的老茶园如今重新焕发了生机。该镇以“高山云雾出好茶”为核心定位,推行“企业+农户+茶旅融合”模式,通过引进企业,对500亩老茶园进行改造提升,采用生态种植方式,打造有机茶叶品牌。同步规划后期的茶山步道、采茶体验区,推动“种茶”向“赏茶、品茶、玩茶”延伸,让老茶园成为茶旅融合的“新引擎”。
在柳林村,山清水秀的环境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,该村打造千亩生态稻田基地,坚持绿色种植理念,培育优质稻米。生态稻田不仅保障了粮食安全,更成为乡村观光的一道风景线,每到稻浪翻滚的季节,吸引游客前来打卡,实现“种稻”与“观景”双重收益。
环境治理长效:守护底色筑“根基”
生态是经济发展的“生命线”。为守住青山绿水,该镇将环境治理纳入常态化工作,以制度刚性筑牢生态底色。
河道治理“不停步”。建立了常态化的巡河机制,镇、村两级河长定期沿神河、大小金河等河道巡查,及时发现清理垃圾、排查排污口;实施神河流域治理项目,开展河道清淤、岸线整治工程,镇内主要河道水质显著改善,水清岸绿的河道成为村民休闲的“生态走廊”。
环境整治“不松劲”。推进环境治理常态化,聚焦房前屋后、河道沟渠等重点区域,对乱堆乱放杂物、生活垃圾、落叶杂草定期整治,创新环境卫生整治“评星授牌”专项行动,强化先进模范带头作用,截至目前,已授牌884户,形成“人人关心环境、家家参与整治”的浓厚氛围;深化“厕所革命”,改建卫生厕所3400余户,从源头减少农村面源污染。如今的神河镇,房前屋后干净整洁,田间地头绿意盎然,“出门见绿、步步是景”成为乡村常态。
从金河口社区的“烂泥滩变幸福街”,到王义沟的“拐枣成金果”,再到全域常态化的环境治理,神河镇用实践证明,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“选择题”,而是“共赢题”。未来,神河镇将继续锚定“两山”理论,深耕生态优势、做优特色产业、提升宜居品质,让绿水青山持续释放“生态红利”,绘就和美神河新图景。
责编:朱 刚
编辑:李一凡股票配资网首页官网
发布于:陕西省倍选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